
脫氧劑在正常使用狀態(tài)下對身體無明顯危害,但誤食、破損接觸或長期不當暴露可能引發(fā)健康風險。其主要成分為鐵粉、活性炭、鹽等,通過與氧氣反應減緩食品氧化,正確使用時安全可靠;但若包裝破損或人為誤用,需警惕潛在風險。
誤食風險
脫氧劑多以小袋形式置于食品包裝內(nèi),若意外撕破包裝或兒童誤食,可能引發(fā)以下問題:
鐵系脫氧劑:含還原鐵粉或活性氧化鐵,誤食后可能刺激胃腸道,出現(xiàn)腹痛、惡心等癥狀。若鐵粉與胃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,大量攝入可能引發(fā)鐵中毒(罕見)。
亞硫酸鹽類脫氧劑:可能釋放少量二氧化硫,敏感人群誤食后可能出現(xiàn)過敏反應(如喉嚨腫痛、皮疹)。
物理損傷:脫氧劑內(nèi)的硅膠顆?;蚧钚蕴靠赡軇潅谇换蚴车?,需及時就醫(yī)。
包裝破損后的接觸風險
脫氧劑袋破損后,內(nèi)容物可能污染食品或直接接觸皮膚:
鐵粉泄漏:若混入食品且長期攝入,可能干擾礦物質(zhì)吸收(如鋅、鈣)。
堿性成分刺激:部分脫氧劑含氫氧化鈣(生石灰),接觸皮膚或黏膜可能引起灼傷。
長期不當暴露的累積風險
盡管脫氧劑本身無毒,但部分產(chǎn)品可能含微量重金屬雜質(zhì)(如鉛、砷),若長期大量接觸或攝入,可能增加肝腎負擔。